《记梦(并叙)》 苏轼

乐全先生梦人以诗三篇示之,字皆旁行而不可识。
傍有人道衣古貌,为读其中一篇云:人事且常在,留质悟圆间。
凡四句,觉而忘其二,以告其客苏轼。
轼以私意广之云。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

作者简介(苏轼)

苏轼头像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记梦(并叙)》苏轼 翻译、赏析和诗意

《记梦(并叙)》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以及赏析:

中文译文:
乐全先生梦人以诗三篇示之,
字皆旁行而不可识。
傍有人道衣古貌,
为读其中一篇云:
人事且常在,留质悟圆间。
凡四句,觉而忘其二,
以告其客苏轼。
轼以私意广之云。
圆间有物物间空,
岂有圆空入井中。
不信天形真个样,
故应眼力自先穷。
连环已解如神手,
万窍犹号未济风。
稽首问公公大笑,
本来谁碍更求通。

诗意:
这首诗词讲述了一个梦中的奇遇。乐全先生在梦中受到一位神秘人的指引,展示了三首诗,但其中的字却以旁行的方式排列,难以辨认。旁边站着一位穿古老衣着的人,读出其中一篇诗的意思:“人的生活和事物的存在始终如一,通过观察事物的本质来领悟宇宙的奥秘。”然而,乐全先生醒来后只记得其中的两句,于是告诉了他的朋友苏轼。苏轼以个人的理解进行了扩展:“宇宙中有物质存在,物质之间却是空虚的。怎么可能有圆的空虚进入井中呢?不相信天空的形状是真实的,所以必须用眼力来探究。虽然迷惑不解,但通过不断的思考,就能破解像神一样的智慧。尽管万事万物都在发声,但仍然不能完全领悟其中的奥秘。”最后,苏轼向神秘人问候,神秘人大笑,并告诉苏轼,我们应该超越表面的障碍,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赏析:
这首诗词以梦境为背景,通过描述梦中的奇妙经历,表达了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诗中出现的神秘人和旁行的字排列增加了诗的神秘感和趣味性。诗人通过对宇宙本质的思考,表达了对世界的追求和对真理的探索。诗中的“圆间有物物间空”以及“岂有圆空入井中”等表达,突出了对宇宙本源和事物本质的质疑,展示了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深入思考和对人生意义的追寻。最后,诗人向神秘人致意,并通过神秘人的大笑,传递出一种超越表面现象、追求更高层次的智慧和理解的意愿。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复杂而深刻的哲学思考,融合了梦境与现实、人生与宇宙的主题。通过对梦中诗篇的描写和对梦后遗忘的反思,诗人引导读者思考人生的真实性和对宇宙的认知。这首诗词给人以深思和启迪,鼓励人们超越常规思维,勇于追寻真理和智慧。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记梦(并叙)》苏轼 拼音读音参考

jì mèng bìng xù
记梦(并叙)

lè quán xiān shēng mèng rén yǐ shī sān piān shì zhī, zì jiē páng xíng ér bù kě shí.
乐全先生梦人以诗三篇示之,字皆旁行而不可识。
bàng yǒu rén dào yī gǔ mào, wèi dú qí zhōng yī piān yún: rén shì qiě cháng zài, liú zhì wù yuán jiān.
傍有人道衣古貌,为读其中一篇云:人事且常在,留质悟圆间。
fán sì jù, jué ér wàng qí èr, yǐ gào qí kè sū shì.
凡四句,觉而忘其二,以告其客苏轼。
shì yǐ sī yì guǎng zhī yún.
轼以私意广之云。
yuán jiān yǒu wù wù jiān kōng, qǐ yǒu yuán kōng rù jǐng zhōng.
圆间有物物间空,岂有圆空入井中。
bù xìn tiān xíng zhēn gè yàng, gù yīng yǎn lì zì xiān qióng.
不信天形真个样,故应眼力自先穷。
lián huán yǐ jiě rú shén shǒu, wàn qiào yóu hào wèi jì fēng.
连环已解如神手,万窍犹号未济风。
qǐ shǒu wèn gōng gōng dà xiào, běn lái shuí ài gèng qiú tōng.
稽首问公公大笑,本来谁碍更求通。